把海洋建设成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巨大“蓝色粮仓”,这是我国几代海洋科学家的梦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海洋牧场建设原理、关键装备设施研发、建立资源评估与养护、生态安全与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20年来在这一领域耕耘:“我常常思索,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应该是什么样子?海洋牧场仅仅是模仿国外开展简单的人工鱼礁投放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吗?立足我国国情,应该赋予海洋牧场什么样的新内涵?基于现代渔业发展方向,海洋牧场能够给广大的渔民生活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改变?这个蔚蓝色的梦想该如何实现?”
1.什么是海洋牧场?
提到牧场,大家都会想起那首古老的歌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会联想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草原胜景。而海洋牧场虽然与草原牧场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二者是相通的,查阅《辞海》,对于“牧场”的解释是适于放牧的草场,或者是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当翻阅学习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长、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的文章,发现老一辈海洋人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设想,提出在海洋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牧场”的战略构想。
但是,关于海洋牧场的概念,或者说到底什么是海洋牧场?目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因为国情不同,时代不同,观点不同,学科不同,甚至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导致了海洋牧场概念和内涵的不同。
二十年的经验与教训,让海洋牧场的模样在我心中初具雏形。我心中的海洋牧场,就是大海馈赠给我们人类的一个丰饶净美的蓝色粮仓